【转载】文汇报:就业率连续三年上升,这个学院“冷门专业”学生缘何成就业市场香饽饽
▲上海电机学院学生正在学习焊接课程
春季招聘素有“金三银四”之说,眼下,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会,挤满了找工作的大学生。有人还在为没觅到称心“饭碗”烦恼,但也有人的纠结,是因为“甜蜜的烦恼”而起——
“目前我拿到了三个Offer,都属于半导体行业。我的期望是包吃包住,薪资每月1.2万左右。”上海电机学院近日举行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,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电子封装专业2023届学生黄子瑶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很深:这是一个很硬气的女生,在校期间获得过多个“双创”项目奖项。她说,自己不怕吃苦,也不介意下工厂、上流水线,只是“眼下还想等一等,挑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岗位。”
同在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,就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刘超也在等。刘超也拿到了几个Offer,他的期望薪资在1.1万元左右,“签下这个数基本不成问题,只是目前还想再参加一些面试,重点看看临港新片区的企业”。
今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。当一众毕业生还在为求职而感到苦恼时,这两位学生“凡尔赛”式挑工作的底气在哪儿?在网上,“生化环材”一直被列入大学“劝退”专业榜单。在此大背景下再观察,这些没有名校光环傍身,学着传统“冷门专业”的学生,为什么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?
小规模、大投入,就业率连续三年走出上扬曲线
到上海电机学院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一打听,发现这里的不少毕业生找工作,动辄开出希望“薪资一万出头”。
是对自己期望太高,还是因为别的?
“因为稀缺!”上海电机学院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教师杨淼森寥寥数语,就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受捧的“秘密”和盘托出。
先看一组“大数”:全国开设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(含民办)一共44所,其中上海仅两所高校。而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,焊工长期位列“最缺工”职业前列。和市场庞大的需求相比,人才缺口显而易见。
再看一组“小数”:近三年来,力克疫情影响,上海电机学院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毕业生就业率走出一条上扬曲线:2020年就业率为96.4%,2021年为97.84%,2022年为98.63%。
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张静介绍,随着半导体行业、芯片行业发展提速,相关高端制造人才紧缺。有预测显示,到2025年,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人。其中,既懂技术又懂智能化的人才,更是紧缺人才。
在此背景下,类似焊接等一批顺应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,自然在就业市场风生水起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每年,上海电机学院bet·356(中国)体育亚洲官网入口焊接专业仅招一个班,计划招生30人。不过,和招生“小规模”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下的“大功夫”。不仅有手握多个企业项目的教授们,常年手把手带着学生进项目、做研究,坐落于学院的“上海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“上海市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”等平台拥有价值3000多万元的仪器,也悉数向学生开放使用。
学院还鼓励在校生从大一开始参与“双创”项目,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大学四年拥有至少一项科创活动经验。以2022年为例,学院全年共组织72支科创团队参与大学生“双创”竞赛。近3年,学院累计获省市级以上大学生“双创”竞赛奖项67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10项。
▲学生在进行虚拟焊接仿真实训
名字土、读得苦,香饽饽没少被误读
在这个学院,不少老师谈及学生的招生和就业,内心十分复杂。比如,每年招生时,因为感觉专业名称太土而遭遇周边人士“劝退”的考生不在少数。
“学焊接还用上大学?不如我送你直接进厂”“女生为什么要学封装,那不是流水线工人的工作吗”……正如黄子瑶所言,她的大学四年,也是在一路质疑声中挺过来的。
当初,因为看中半导体行业的发展,喜爱新材料的她将报考目光锁定在电子封装技术专业。入校后才知道,这是一个典型的“苦专业”。一是“脏”,在读期间,学生需要接受大量金工实习,不仅仅是焊接,钳工、车工等内容都要学,经常灰头土脸;二是累,课业压力较其他学院更大,上课常常从“早八”上到“晚八”,总课量比其它学院多出14%。“为了追上课业进度,同学都很卷。”黄子瑶说,自己早上六点半起床,经常发现同寝室的室友已出门自习……
“很多人误以为,学焊接是为了培养一批产业工人。还有人问,高职和专科就能满足的事情为什么要放到本科?实际上,本科教育的目标并不止于此。”每年,来自招聘市场的反馈信息和新风向,也让杨淼森等一批骨干教师,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思考。
传统印象中,“卡脖子”领域的技术难题是卡在基础研究上,但实际是,不少看似接地气的技术落后,同样也会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。
“就拿焊接来说,它牵涉到芯片、半导体、手机等诸多行业。在国家重点发展的能源、矿产、交通运输业等11个重要领域,新材料、先进能源、海洋技术、空天技术等8大前沿技术,以及大型飞机、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中,有超过一半的技术实现需要焊接人才的支持。”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,杨淼森以冬奥会上选手用到的冰刀举例。原来,专业冰刀通常由软、硬钢二种钢材焊接而成。如果技术不过关,就会产生冰刀弯曲,甚至在使用中出现断裂。“直到近几年,我们才解决高端冰刀依赖进口的问题。”杨淼森感慨地说,酒香也怕巷子深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改变社会对此类专业的误读,培养更多学生很有必要。
小样本、大问题,培养大国工匠还要做哪些加法
以焊接、封装等专业为小样本进行观测,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直言,其中折射的正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大问题,值得学界、产业界乃至更多家长深思。
当前,一些院校专业同时遭遇“就业热”和“招生冷”这对矛盾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所致的时滞。一方面,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本科,希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;但另一边,学生和家长还处于“学技术就是做产业工人”“学技术比做研究低人一等”的传统观念中。
“实际上,与学术型人才一样,技术人才一样有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价值,这种尊重技术、服务国之所需的观念,必须尽快有效传导到学生和家长身上。”在徐飞看来,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,不仅要在就业服务上出实招,更要在加强就业引导上做更多工作。作为高校,更应当未雨绸缪做好重点领域紧缺学科的招生宣传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什么、将来做什么,还要引导他们思考:如何利用原始创新和技术进步解决行业痛点、助推行业更新。
“帮助更多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,产教融合的发力点要更精准。”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同样认为,为了匹配产业所需,学校不仅要在设备、仪器等“硬件”上下功夫,也要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及时了解行业前景,从而树立就业信心。
她特别提到一点:随着时代的发展,很多专业的内涵在变化。因此,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家长,对一些专业、职业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,避免望文生义,错失好专业。